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出自唐代元稹的《一七令·茶》
译文用铫煎出柔和美丽的黄色,再小心的将茶汤上面的饽沫撇去。
注释铫:煎茶器具。曲尘花:指茶汤上面的饽沫。
赏析此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载碗中浮饽沫。
完善
原文
元稹《一七令·茶》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译文及注释
译文茶叶,分为清香的叶和细嫩的芽。诗人喜欢茶的高雅,僧家看重茶的脱俗。烹茶时,用白玉雕成的茶碾和细密的红纱茶筛。用铫煎出柔和美丽的黄色,再小心的将茶汤上面的饽沫撇去。深夜泡上一杯茶,邀请明月来陪伴,早上泡上一杯茶可以独自看朝霞。很久之前人们就在饮茶,茶不仅能让人们提神醒脑,消除疲倦,这是茶的神奇妙用;同时茶还能缓解酒醉,这真的算是佳品。
注释碾雕白玉:茶碾是白玉雕成的。罗织红纱:茶筛是红纱制成的。铫:煎茶器具。曲尘花:指茶汤上面的饽沫。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一字至七字诗,俗称宝塔诗,在中国古代诗中较为少见。元稹的这首宝塔诗,先后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从茶的本性说道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的饮茶习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说到了茶能提神醒酒。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此茶不仅可以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激情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此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接着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第三句是倒装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载碗中浮饽沫。第六句谈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一七令·茶》是一首宝塔诗。诗中所描述的茶,从形态、采摘到品饮,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诗意;“慕诗客、爱僧家”则说明了茶不仅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亦是寺庙僧侣们的挚爱;它的制作过程也被描绘得如诗如画,精妙绝伦;经过精心制作的茶叶,在铫煎之下,呈现出黄蕊色的美丽,而碗转之间,则可见曲尘花般的茶汤旋转;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这表达了茶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此外,诗中还赞颂了茶的魅力,它不仅能提神醒脑,更能洗涤人们的心灵。全诗结构灵巧,语言清丽,意趣盎然,生动传神地吟咏了“茶”,表达了诗人对茶之真爱。
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威明。河南洛阳人,出生于东都洛阳(一说长安万年县)。中国唐朝中期大臣、文学家、小说家,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699篇诗文 ► 186条名句
完善
猜您喜欢
谁家水调唱歌头。
——苏轼《南歌子·游赏》
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
——《幼学琼林·卷三·人事》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书·传·傅常郑甘陈段传》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 白头吟 / 有所思》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白居易《鸟》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宋之问《灵隐寺》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
——王守仁《春晴》
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韩非子·二柄》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秦韬玉《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