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X年之后我被集团干掉,身上的光环也足够让我找到另外一份更加让人羡慕的工作。
而右边,则是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自从2006年第一次创业失败之后,我躁动的内心确实停歇了好几年。
但可能身体里流淌着的始终还是潮汕人的血液吧,我始终还是想着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干一番更大的事业。
可我毕竟是失败过一次的人,我深深知道这条道路并没有许多人想象中那么美好,那么简单,不管再怎么做最悲观的打算和最保守的准备也不过份。
而我却已经29岁了,很快就要走进婚姻和家庭生活,尤其是买了房子和车子之后,手上的存款只有区区的20万,一旦再次失败的话,后果有点不敢想象。
一时之间,我有些陷入了犹豫和彷徨。
是的,创业与否的决定,从来都不是一个理性考虑的东西。
大家都在书本上学过“机会成本”,假如真的理性衡量就足够的话,我随便列几道计算机会成本的公式,都知道不管怎么样,在一家中国500强企业继续沉淀下去,是对自己最稳妥的道路。
可我就是觉得不甘心,因为我还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
未来3-5年,我到底想要过怎样的职业人生?
到底是赚更多的钱,还是实现时间自由,还是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成为一个受尊敬的人?
记得后来我每次在文章中提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提到对于已经摆脱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人来说,钱对于他们的驱动作用其实非常小。
但总有许多朋友表示不信和不屑,说“怎么可能,谁会嫌钱太多”。
可事实上我当时就处于 “不图钱”的阶段,我图的是 成就感。
然而就是这份成就感,我感觉已经很难从公司身上拿到。
还记得我当初给集团领导发辞职信的时候写道:
“ 到底什么是员工想要的?
我认为,赚钱只是最基础的部分,到了一定工作年限之后,员工的核心追求应该更加倾向成就感、自豪感、归属感。
但很可惜在公司,这部分基本上为零。
我不会抱怨公司的价格高,也不会抱怨货期长。
作为一名员工的价值,就是基于公司的基础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拿到订单,可问题在于拿到订单之后:
1、 生产公司,工贸公司,技术部门等“兄弟部门”对于订单的掣肘,相互之间的推诿扯皮和推卸责任。
2、 规章制度的单方面性,无视外贸公司的实际需求,以及所有的要求都是立即执行无缓冲过渡期。
3.、所有的问题都是外贸公司的问题,所有的责任都是外贸公司的责任。
这些来自于后方的力量,才是最难挡的刀枪。
而且到底什么是外贸?
外贸并不像内销这么复杂,我们不需要做营销方案和返点方案,也并不需要吃吃喝喝跟客户搞那么多客情关系,但外贸也并不是单纯厮杀价格的工作。
或许在以前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客户订单的更加集中,我们公司的客户组成结构越来越向大客户靠拢,诚然大客户对于价格很敏感;
但与此同时大客户对于项目的整体考量,会包括技术支持、质量管理、工厂流程、采购控制、战略方向等,而这并不是区区一个海外部就可以实现的东西,需要所有的兄弟部门一起齐心协力。
可是在当前公司的环境下,这种团队作战几乎不可能实现。
无可否认,海外部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特种精兵,但是:
1、这样的精兵并不是自然生成或公司有意培养的,而是被残酷的大环境逼出来的。
2、从一个新员工成长为精兵需要多长时间?至少三年,但谁又能保证这样的一个精兵能够为公司奋斗多少年?
3、特种作战或许在某些战场能够发挥巨大作用,但是大型战役并不能单单只靠特种部队,而是需要大后方的整体配合。
简而言之,单纯依靠精英业务员拿订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个人认为当前的外贸一定要以团队为阵形出战,生产、技术、质管、采购各司其职,业务居中协调。
但这一点在公司能不能够实现呢?我认为几乎没有办法实现。
回归公司4年以来,我每天都在期望外贸公司和兄弟部门能够有更加紧密的合作,然而并没有;
远离一线的工厂,对于客户和订单愈发不尊重,在他们的眼中,订单越多麻烦也就越多;
集团战略方向一直以来都处于动荡的状态,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不能够完好结合;
公司也一直没有办法给员工提供一个稳定发展的工作环境。
没错,不管在哪家公司,困难肯定都会有的,员工的存在价值本来就是解决困难。
但员工不能一直在存有无法解决困难的环境下工作,而且我对于集团是否真的能够解决目前的困局不抱有信心。
很抱歉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祝愿公司在未来真的能够越来越好。”
洋洋洒洒上千字,看上去好像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然后若干年后的今天,当我回过头来回顾当年这个辞职和创业的决定时, “赌”的成分还是太大了。
在“外贸大牛的决策法”这篇文章我曾经说过:
许多人会从结果的好坏来判断一个决策的好坏,例如:
今天这顿饭太难吃了,我就不应该选择这家餐厅;
这个员工太差了,我当时选他一定是脑子进了水;
客户今年下了那么多单,我当时的决策太正确了;
你看我现在那么成功,当年辞职创业果然是对的。
但其实这些想法都是 错误的,原因很简单:
结果是一种未知,而未知总是有不确定性的,我们不可能用未知来判断已知。
举个简单的例子:
由于产能不足,没有办法接更多的订单。
于是我投资了100万购买了新设备,接到了以前两倍多的订单,假如单纯从结果看,那这就是一个好决策;
可三个月之后,中美爆发摩擦,客户订单又大幅缩水到原先的一半,难道我们又可以认定,当时的投资决策是个不好的决策了?
假如真的如此,那我们说不定要等20年后才能够给这个决策盖棺定论,因为谁知道什么时候经济又突然之间变好呢?
一个好的决策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一个好的结果不一定是因为好的决策,一个不好的结果也不一定是因为一个不好的决策。
我当年辞职创业的决策,事实上就是一个错误的决策,原因很简单:
01
我离开是因为“问题”
而不是因为“机会”
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因为问题而离开的人,只会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却未必知道自己要什么。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因为公司问题而离开的人,最终往往会陷入不停跳槽的死循环。
事实上,也正好是因为这个,我在离开之后足足经历了半年的迷茫期,最后是运气好撩到了之前的老客户愿意找我做采购代理,才算是走上了正轨。
02
我并没有更好地去思考
“创业三要素”的问题。
什么是创业三要素?
01 我掌握市场端了吗?
我了解市场吗?我了解客户的业务吗?我和客户之间的关系究竟只是私人情谊,还是我能够给他带来价值与利益,即使更换公司也不会改变?
02 我能力足够了吗?
这里所指的能力,主要指创业初期最重要的“获取订单”的能力,尤其是销售能力:
懂得从无到有的破冰,懂得挖掘客户的真实需求,懂得完美呈现解决方案了吗?
03 我掌握供应端了吗?
并不是有个朋友在开工厂的就能称之为“掌握”,而是除了掌握足够的行业知识之外,重点供应商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是否和你理念相同,能力互补以及利益绑定?
假如从今天的角度往回看,很遗憾当年我离开的时候,其实这三个要素都是不具备的。
我唯一具备的,就是我足够勤奋,而南美客户们又足够懒,懒到愿意付钱让我帮他们处理国内的事务。
03
辞职≠创业
即使我因为问题而不得不离开公司,也并不意味着我可以创业。
如同之前所说,当时的我买完房子和车子之后,全身上下只剩下20万的存款。
以当时的消费水平看,在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顶多只能够撑一年半,而且很快又要面临结婚和生孩子的问题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一旦没有办法在半年之内实现正向的现金流,马上就得滚蛋。
即使半年之内能够开始挣到钱,由于我打工时候的年收入在30万左右,这也意味着我在一年之内的年收入必须要超过这个数才可以;
否则再怎么号称自己“不图钱”,要是连生活都维持不下去,图啥都没用,就是得图钱。
但半年之内创业赚到钱,又真的谈何容易啊!
所以表面上我们向往创业,但其实我们真正向往的是创业成功后的自由生活。
我一没有钱,二又没有资源,就靠着一个“莽”字离开了公司踏上创业路,这不是赌又是什么呢?
但不管怎样,既然我已经走上了这条路,哭着跪着也得走下去吧......
然后很快我就遇到了第一个问题:
我到底要创业做什么?
(未完待续)
《外贸大牛的创业史》
关于更多国际贸易的深度思考,我每个工作日会更新在“门徒圆桌”。
迄今为止,我已经在上面积累了 200万+字的精华文章,详细解答了 450+个外贸商业案例。
目前星球已经聚集了 1600+外贸精英,假如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你加入我们。
热文导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