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对应标准:不同年龄段的睡眠需求差异较大。
新生儿(0-3个月):每天14-17小时。
婴儿(4-11个月):每天12-15个小时。
幼儿(1-2岁):每天11-14个小时。
学龄前儿童(3-5岁):每天10-13小时。
学龄儿童(6-12岁):每天9-11小时。
青少年(13-17岁):每天8-10小时。
· 异常信号:若睡眠时间明显低于同龄标准(如学龄儿童长期不足8小时),可能提示睡眠不足或睡眠障碍。
·
2. 睡眠结构与规律性
昼夜节律:6个月后应形成白天活动、夜间睡眠的规律。若频繁黑白颠倒或入睡困难,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睡眠周期:婴儿每50分钟完成一次浅睡-深睡循环,学龄儿童接近成人90分钟周期。频繁夜醒(如每晚≥2次)可能干扰深睡眠连续性。
3. 睡眠中的表现
浅睡特征:眼球快速转动、呼吸不规则、肢体小动作(如微笑、抽动),易被轻微声音惊醒,属正常现象。
深睡特征:呼吸均匀、身体放松无动作、面部表情消失,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此时不易被唤醒。
4. 醒后状态
情绪与精力:若孩子醒后精神饱满、情绪稳定、白天活动力强,说明睡眠质量较好;若频繁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可能睡眠不足或深睡眠不足。
睡眠不仅可消除疲劳,而且在人体入睡后,生长激素分泌比平时旺盛,并且持续时间较长,有利于长高。而生长激素的大量分泌必须有个前提:只有在深度睡眠时才会发生。
孩子睡的时间够长,就代表深睡眠够吗?
并不是!
虽然深睡眠无法直接测量,但是可以通过间接观察和行为判断来帮助妈妈们判断孩子的深睡眠是否足够:
1. 观察睡眠阶段特征
深睡表现:
o 呼吸平稳且规律,偶有轻微鼻鼾(需排除呼吸道问题)。
o 身体完全放松,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无抽动或翻身。
o 对触碰或声音无反应,需较大刺激才能唤醒。
浅睡表现:与上述相反,需警惕家长误将浅睡误判为“睡眠差”而频繁干预。
2. 年龄相关比例参考
· 婴儿期(0-1岁):深睡眠约占总睡眠的30%-50%,随月龄增长逐渐增加。
· 幼儿期(1-3岁):深睡眠比例提升至50%以上,但仍需依赖规律作息维持。
· 学龄期(6岁以上):深睡眠比例接近成人(约20%-25%),但个体差异较大。
总结:孩子成长非常重要,而又渗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
一天24小时,将近有一半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关注孩子的睡眠质量,因为它是孩子健康的信号;关注孩子的深睡眠时长,因为它是孩子长高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Human Growth Hormone Release: Relation to Slow-Wave Sleep and Sleep-Waking Cycles.
Sassin et al. Science 1969
2、Human Growth Hormone Release During Sleep: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3、王先华, 睡眠、身高与智力发育!1.独生子女,2003(04):34.
4、Roland E. 7th Pediatric Nutrition,2015(申昆玲主译,儿童营养学第七版)
5.恰是儿童长高好时节[N]. 陶婷婷.上海科技报,2023
6.关于宝宝长高的8个真相,鲍秀兰,江苏卫生保健. 2022(08)返回搜狐,查看更多